相关资讯

糖尿病能预防吗?关键做到这几点

发布日期:2024-08-23 09:36    点击次数:129

根据统计,2021 年全球约有670万20~79 岁成年人因糖尿病或其并发症死亡,,也就是每 5 秒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。

近期,“糖尿病能预防吗”话题登上热搜榜,再次引发网友关注

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,我国有超1.4亿糖尿病患者,此外大约还有3.5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。其实,除了血糖水平高于正常,肥胖、高血脂、脂肪肝等,也都是糖尿病前期的“危险信号”。在该阶段通过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,可大幅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,实现预防。通过定期体检、血糖检测,及时监测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情况,将患糖尿病风险“扼杀于萌芽”。

糖尿病除了1型就是2型吗?

如果把你的免疫系统比作一个超级劳模,1型糖尿病就是它用力过猛的结果。免疫系统本该是个勤恳的好伙伴,但有时候会把自家人错当成了侵略者,结果拿出了全部武器(抗体)库——对着那些无辜的胰岛细胞猛攻,导致胰岛素的生产车间被炸毁,血糖像不受控制的气球一样升高。被这类攻击“误伤”的受害者,多数是小朋友和青少年,需要配备胰岛素这个“辅助装备”来保持血糖的平衡,尽管他们在糖尿病的军团中只占了一小撮。

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世界里的巨无霸,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疆域。它就好比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迟钝,就是所谓的“胰岛素抵抗”,导致降糖的效力大打折扣。“对付”2型糖尿病,你可能得做出生活方式的改变,包括饮食、运动以及减重,或者借助一些降糖助手来提升胰岛素的地位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胰岛素的产量也可能开始走下坡路,这时候有些患者就得考虑请额外的胰岛素来支持了。

不过,糖尿病军团并非只有1型和2型两大巨头。它还有特种战队和妊娠时加入战斗的临时工——妊娠糖尿病。特种战队麾下还可以细分为八个阵营,每个阵营都有自己的标志性动作和特殊武器,可见糖尿病是个多面手,深不可测。如果想要驯服它,一开始就准确地认出它的真面目,对于后续的策略选择和战斗成果来说,至关重要。

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,如何识别?

走进糖尿病的奇妙世界,你会遇见一群组团同行的难兄难弟——简称“三多一少”团。

首先是团长多尿先生,由于体内的糖分超过了肾脏重吸收的极限,他把糖分带出去的同时还带走了大量的水,这样就导致了下一个团员——多饮小姐的出现。她总是让你渴得不行,总是需要补充流失的水分。

接着是多食大侠,一个让你永远吃不饱的家伙。因为胰岛素作用的缺失,摄入的糖分不能进入身体细胞被利用,就像“燃料”无法进入“发动机”。因此,就算你顿顿都吃得像节日大餐,体重却像漏气的皮球,不断下降。

听起来这样吃不胖还能瘦身似乎很不错,但事实上,这可能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。

除此之外,糖尿病还能让你十分心累,例如眼睛模糊得像不戴眼镜看3D电影,伤口愈合的速度像蜗牛爬行,而且容易被病毒和细菌盯上,尤其容易成为尿路感染的常客。

所以,当你发现自己好像邂逅了这么一群不受欢迎的症状,不妨跑到附近的药店或者社区医院做个快速血糖监测。如果你的血糖值升高(随机血糖>11.1,空腹血糖>7,糖化血红蛋白>6.5),那就要赶紧去医院进一步检查了。

预防胜于治疗,养成健康习惯

“预防胜于治疗”,在糖尿病的情况下,这一点尤为适用。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,不仅能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,也能显著降低其并发症的风险。

首先,合理的饮食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。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严格限制自己的饮食,而是应该选择更为健康、营养均衡的食物。例如,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,如全谷物、蔬菜和水果,同时减少加工食品和高糖食物的摄入。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,还能改善血糖水平,从而预防糖尿病。以下便是推荐的食物:

主食(碳水化合物):小麦、大麦、黑麦、荞麦、黑米、莜麦、燕麦、青稞、玉米、燕麦片粥、玉米饼

蔬菜:芦笋、菜花、西兰花、芹菜、黄瓜、茄子、莴笋、生菜、青椒、西红柿、菠菜、南瓜、豆类、蘑菇

水果:苹果、梨、桃、李子、橙子、橘子、葡萄

荤菜:鸡蛋、瘦肉、鱼肉

零食:坚果、纯巧克力、乳制品

其次,定期的体育锻炼也是至关重要的。运动不仅能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体重,还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。无需剧烈的锻炼,如快走、游泳或骑自行车等中等强度的活动,如果能坚持每周进行至少三次,就足以产生积极的健康效果。

此外,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样重要。压力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常见因素,因此学会有效管理压力,通过冥想、深呼吸等放松技巧,可以帮助我们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。

最后,定期的健康检查也不可忽视。通过定期检查,可以及时发现血糖水平的任何异常变化,从而在糖尿病发展成严重问题之前采取行动:

①无论年龄大小,体重指数>23,伴随有高血压、非典型胆固醇水平、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、有多囊卵巢综合征或心脏病病史以及有近亲患糖尿病。应接受初步血糖筛查。如果结果正常,应以后每三年筛查一次。

②年龄>35 岁者,应接受初步血糖筛查。如果结果正常,应以后每三年筛查一次。

③出现过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,建议每 3 年接受一次筛查。

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应每年筛查。